
在铁力市年丰乡岭尚十年的王洋陶艺工作室内,陶坯在转盘上起伏旋转,王洋正指导着当地村民捏塑一件形似渤海国瓦当的陶器坯体。
泥土来自呼兰河畔,纹饰灵感源于辽金遗址,而创作理念融汇了当代美学。这座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王洋陶艺工作室与铁力市共建的“乡村艺术文创工坊”,如今诞生了远赴欧洲展览的“驖骊窑”系列艺术作品。
文化寻根,田野调查孕育艺术新生
王洋陶艺工作室入驻铁力之初,便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文化溯源工程。团队与黑龙江省内外考古学者和文化名人组成联合考察团队,历时一年深入呼兰河流域,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肃慎文化、渤海国陶器遗存到辽金元明时期的地方民俗印记。
这场跨越时空的田野调查,不仅整理出数百份影像与文献档案,更关键的是捕捉到铁力陶艺再生的文化基因。正是这些扎根于黑土地的文化密码,使“驖骊窑”系列作品突破了传统工艺品的局限——陶土中融入呼兰河沉积砂砾形成的特殊肌理,陶器形制再现渤海国遗址出土文物神韵,而纹饰则提炼了少数民族的日月图腾与森林鹿影。
工坊创新,“大师+乡村”激活产业基因
今年初,铁力市在创意设计赋能城市农文旅发展工作中明确了,要通过政策扶持、平台搭建强化产业支撑。王洋陶艺工作室的落地正是这一战略的典范实践。创新采用“大师引领+村民参与”的工坊模式:大师团队负责核心创作与质量标准把控,而当地经过培训的村民参与基础制作。
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乡村人才短缺的瓶颈,又使文创产业真正扎根乡土。工坊生产的、各种陶艺作品以及茶器等产品,作为“铁力礼物”在省内外展销中广受游客欢迎,而如今,“驖骊窑”高端艺术线产品更进一步登上国际舞台。
美学破壁,东方陶艺赢得世界共鸣
“驖骊窑”系列作品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策展人,在于其完成了三重美学转化:将考古符号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,如将渤海国瓦当的莲花纹解构为几何化浮雕;使地域性叙事引发普遍共情,呼兰河的水波纹饰在器物表面流淌,隐喻人类对自然的永恒依存;用材料哲学传递生态智慧,河泥与矿砂的粗粝质感,呼应着全球生态艺术思潮。
英国华裔策展人谢丹虹惊叹道:“这些陶器既散发着中国东北大地的野性力量,又以极具当代性的形式语言建立起对话——它们是黑土地上的诗篇。”
正是这种跨越文化边界的美学表达,使“驖骊窑”成功入选2025-2026年度“东方造物”欧洲巡回展,陆续亮相巴黎、柏林、米兰等设计之都。展览不仅呈现陶艺作品,更通过影像记录乡村工坊的创作生态,展现文化生产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共生关系。
战略赋能,城市IP铸造发展新引擎
而今,“驖骊窑”的出海标志着铁力文化战略进入新阶段。当欧洲观众凝视那些印着森林鹿纹的陶杯时,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器物之美,更是一个县城通过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,将在地资源转化为全球话语的生动实践。
欧洲巡展的展厅内,一件名为《呼兰河·痕》的陶盘静静陈列。盘面密布着河砂刮刻的印记,那是团队田野调查时拓下的真实河床肌理。王洋在创作札记中写道:“每一粒砂都是历史的证人,而我们将这些微弱的回声,传递给了世界。”
随着“驖骊窑”启程赴欧,铁力的乡村艺术文创工坊模式正为文化出海开辟新航道——它证明:最深沉的地域性,恰能成就最响亮的国际性。当城市IP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,铁力陶艺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书写它的世界章节。